大学生看这里,别以为骗子离你很远

9月开学季,很多大学新生心里满是兴奋和期待,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如愿踏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与此同时,一些不怀好意之人也在“摩拳擦掌”,计划着“套路”这些单纯的“待宰羔羊”——大学新生。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也是“年年有当上,当当不一样”。如何才能擦亮眼睛,识破骗子常用伎俩,避免被“忽悠”呢?对此,渭滨检察官小哥哥小姐姐有话说——

01

:谨防热情帮忙,攀关系,借机行骗。

主要的骗术特点有:抓住新生报到时带有大量行李,且人生地不熟,在车站、学校门口冒充新生接待员,“热情”地帮忙看管皮箱等物品,借机拎走行李;假扮新生或者老乡与学生套近乎,骗取信任,并乘机盗走财务;骗子伪装成各种身份,骗取新生行李,或是以手机、钱被盗为由,借手机、借钱然后迅速逃脱。

检察官支招:面对陌生人过分热情的帮助时,要保持清醒和警惕,物品不要轻易离身,更不要将钱、物交给陌生人代管。对于车站的一些新生接待处,要留心观察并核实他们的身份。

02

:谨防冒充各类人,电话诈骗。

骗子利用大学生离家远、信息渠道不畅的特点,冒充民政部门、教育局或学校等单位,以资助学生、缴纳学费等为由,通过电话和短信让新生或家长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或是让他们转账到指定账户。有的还会利用家人爱子心切的特点,向家长谎报学生病危或出现意外,骗取家长钱财。

检察官支招:大学生要培养隐私意识和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及家庭的信息,不要轻易把这些信息透露给陌生人,遇到可疑的电话时要提高警惕,先向相关官方机构求证,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切勿轻信他人。平时要多和家人、同学、朋友交流,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防止家人被骗。

03

:谨防QQ群、微信群等网络诈骗

经常会有骗子打着高校“新生群”名义,利用有偿解答疑惑、收群费、贩卖新生资料等手段,诈骗新生。由于价格低廉,不少新生都会上当。

检察官支招:一旦遇到强制收费、不合理收费的现象,要及时向学校、辅导员求证真伪。

04

:谨防宿舍里变花样骗钱

大学宿舍经常会有人串寝室售卖电话卡、购物卡、饭卡等各类卡,而且存在用假卡或复制卡骗学生的现象;还有很多人推销化妆品、清洁膏、特产、小吃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想尽办法骗学生消费。

检察官支招:面对各类售卖卡者,要坚持购买正版的态度,拒绝盗版;对于热情推销人员,要保持清醒,不要听信他们的花言巧语,理性消费。

05

:谨防高薪兼职诈骗

“工作时间灵活,报酬丰厚,适合课余时间做兼职……”一些犯罪分子虚构时间灵活、简单轻松、报酬丰厚的兼职工作引诱大学生,骗其缴纳保证金、违约金、押金等财物。

检察官支招:兼职要谨慎,若遇到用人单位高薪雇佣大学生从事临时工作,或要求提前缴纳费用,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06

:谨防虚构美味“馅饼”传销组织

传销组织大多以帮助找工作、朋友相见、一起旅游等为诱饵,只用手机和公用电话联系,态度急切,一周数次,地点多变。见面设法骗收手机、证件,蛊惑创业、经商,索取财物,不让受害者与其他熟人联系,限制人身自由,劝其发展新成员。

检察官支招:找工作、找兼职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尤其是热心过度的陌生人。

07

:谨防各类交友骗局

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些特点,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交友”形式,轻则谋取学生钱财,重则威胁人身安全。

检察官支招:大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尽量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参与社会活动。网上交友更要擦亮眼睛,不要轻易相信他人,更不要随便约网友见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