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前四家~黄易
(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景庵主,浙江省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又工书,与绘事,善古文词,长金石考古之学。刻印问业于丁敬,兼及秦、汉、宋、元。所作醇厚渊雅,以隶体入款识,古雅清丽,深得汉人风韵,驰名当时。曾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语,阐明刻印要旨。为浙派“西泠前四家”之一。
黄易的行草书作品多是给友人的信札,其师承还是以二王为主。他在用笔上既有米芾的烂漫与爽畅,又有苏轼的沉着,在结体上有黄庭坚的开阔。不论他是学米芾还是黄庭坚,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晋代的风骨和意蕴。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隽,以澹墨简笔写取神韵,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恽寿平。官济宁时,一花片叶皆能于斤库易钱。间作墨梅亦饶逸致。著有《小蓬莱阁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嵩洛访碑日记》等。另辑有《黄氏秦汉印谱》《黄小松印存》等。
此方印章材质为寿山旗降六方印石,包浆老到而淳厚,质地温腻脂润,石质地稳定色彩独特,半透明触感细腻。色黄如蜜,称为“秋葵蜜蜡”。印章侧面薄意雕高士图,有梅花蕉叶小桥上两位高士见面行礼。另一面边款:己未秋七月秋景奄主黄易篆。刊刻于一七七五乾隆四十年。
印文:學者有师。元朱文印,布局疏密错落有致,切刀法入印,使线条呈现出跌宕起伏,古拙苍劲的质感。印文典出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要有老师。老师者,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要(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之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之存在的地方。
以物而见史,以小而见大,以微而见宏,讲述三鼎轩藏品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