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聊聊个让人好奇的事:你说一个当爹的,明明自己靠着打杀闹,闯出天下,结果对自己儿子,想方设法搞个“嫡长继承”,还玩得比汉人还认真。这事别说古代,放现在,谁家小老板不是儿子优先?可努尔哈赤到底不太一样。他是女真人,讲究人强为王,不管你排第几,只要能干就是老大。但最后还是舍不得自家长子褚英,硬要给他安上太子身份,想让他明正言顺地接班。
但人生没完全照剧本来——这太子当得也太短了。不到两年,褚英就从所有人瞩目的继承人变成了被父亲圈禁,接着直接下场收拾,这铁血家风说翻脸就翻脸。听着挺戏剧,其实按当时的满人习惯,这种事情,说不定聚会喝酒时候还能成为一段谈资。只不过这倒霉事搁在褚英头上,真叫人唏嘘。
小时候褚英没享几天太平,刀兵四起,努尔哈赤还得随时提防自家部族里造反的人。那天要真是哪个亲戚心里一狠,拿刀就冲家里来,孩子们跟着父亲奔逃藏身,小命不说悬,骨头都得夹着过日子。说是皇太子,其实一辈子都没过上舒坦日子。这种环境下熬大的孩子,心性大多狭路相逢谁怕谁,褚英也不例外,带点狼狈不堪的脾气,人一硬气,但也容易冲动。
十九岁跟着老爹上阵杀敌,一路砍进敌营,功劳一箩筐,褚英风头正劲。那阵子,他是真把后金看成自家地盘,要啥有啥。当个洪巴图鲁、封了贝勒,咋说都是一号人物。满人讲军功,谁刀上见红谁有话语权。只可惜有功也得有度,做人太横,给自家兄弟堵了路,搞得兄弟们心里燃起嫉妒那点火,烧到父汗面前,谁还挺得住?不是说褚英没能耐,就是他做事太不留后路。你看,前脚刚被捧成皇太子,后脚就跟叔伯兄弟闹别扭,甚至压着弟弟们不能分财物,整个府里气氛就像过年掰饺子,谁都不愿让步。别说那几位老臣,连自家人都生怨气,结局也就不难猜了。
但这还只是个开头。努尔哈赤心一横,废了这太子,不高兴就扔一边凉着。但褚英这人,越是被冷落越是生气,嘴不饶人,埋怨起老爹和兄弟们来,幕后怼人话说出去,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还是落在了努尔哈赤耳朵里。换成谁,心里都犯嘀咕,这儿子都这么不消停,放着迟早闯祸。努尔哈赤这辈子见惯风浪,对自家大儿子也痛下杀手,褚英的“太子梦”就这样让父爱亲手埋了。
这一出戏看着狗血,但有一规矩努尔哈赤没变:“罪不及子女。”这还是东乡汉人的老法子。褚英倒霉,但他那几个儿子却没让这个父亲的错运连累一身。他们活得各有风采,尤其三子尼堪,官做得比他爹还显眼。
褚英的大儿子,叫杜度,纯正嫡出,是努尔哈赤的亲长孙。说白了,这小子在家里地位高,小时候就被重点培养。不像以后的王爷天天喝茶养老,杜度十八岁起就混上前线;二十七岁,跟着代善叔叔跑蒙古收服部落。等到皇太极上位,杜度也混得风生水起。皇太极命人打朝鲜、明朝的时候,他一路带兵,抓战俘、攻城池,总把自己当成老爹努尔哈赤那种干将。这家伙还拒绝阿敏叔攻打平壤,说什么“远离大汗不妥”,你听着就觉得这还是有点家族忠诚的味道。
杜度不是个省油灯,守城有一手。遵化、锦州,哪里打得凶,他哪里顶得久。每遇到紧急关头,这人总能搞出点大动作。比如明朝洪承畴那阵子带几万人驻扎杏山,杜度就跑去死磕,打得轰轰烈烈。可惜官场不是江湖,能打是一码事,赢得皇帝心才是大本事。杜度虽是世袭贝勒,打仗没人敢说他扯后腿,皇帝赐衣服算是照顾,可他还是心里不平:凭什么亲王轮不到我?岳托、济尔哈朗那些人,跟自己根本不是一条线。
杜度说到底,心气高。他常暗地里抱怨,见着皇太极给别人升爵位就不平,一个“这跟赋税有啥两样?”冷嘲,换来公主礼物被退回。这种话,搁谁听都不是滋味。杜度自己不甘心,搞得一家子都暂时给圈了起来,连奴仆子女都被贬。可你要说皇太极那会多恨他吧?其实也不是。杜度死后,皇太极还给他长子杜尔祜恢复爵位,顺治帝又让杜度儿子们继续升职,最厉害的要属穆尔祜那支,在女儿那头成了孝敬宪皇后的外祖,把家族直接跟皇室绑一起了。
话说回来,褚英几个儿子里最有戏的还是第三子——尼堪。尼堪不是杜度嫡母生的,是另一房福晋的种。你说大清宗室这亲缘关系复杂,皇太极的妈、尼堪的亲娘是亲姐妹,上面亲戚关系要是画图估计能绕三圈。尼堪年轻时也不是花架子,跟着叔伯出征就有战绩,什么攻打地方小部、围城打仗,年年不落。到了顺治帝时代,跟着多尔衮、阿济格这些“大腕”出关猛攻,招降吴三桂,进陕西、打南京,跟农民军干仗,一样不落,一路高升,贝勒、郡王、亲王换着当。只是名字里那些降爵再复封,给人一种起起伏伏,像极了职场里被老板“冷处理”又“重用”。最终尼堪死在南征途中,顺治帝为了他还罢了三天朝,专人送祭,待遇不低了。这一失,不光朝野叹息,跟着去打仗的穆尔祜(亲外祖)也倒了霉。
尼堪儿子兰布最后成了贝勒,另一个尼思哈几岁夭折。看起来,褚英这个“问题太子”至少没把孩子们坑死在职场,反倒是儿孙们顺利承袭了家业,甚至有女儿嫁入宫廷,连着雍正皇帝那边也是亲家,皇家联姻打理得顺水顺船。
至于褚英第二子国欢,这算是家里读书和聪明的那类。努尔哈赤喜欢他,可惜天不假年,二十七岁就走了,一生没留下什么显赫头衔。倒是家里兄弟尼堪、杜度各自折腾,谁也不肯服软,争气也争风。
杂七杂八聊到最后,你说大清这一段,太祖努尔哈赤本是典型的“谁能成事谁继位”,最后又折腾个嫡长太子的规矩,褚英勉强要当,却性格刚烈,把未来闹丢了。这世上做将军容易,想做家长、当君主,反而不简单。你可能打不赢家里的一盘棋,也许有天儿子做错了事,就像褚英这般,肥水未必流自己田。好在后人没跟着遭殃,反而各有出头。想着这些,觉得一场朝代更迭,只怕每家里的爱恨,最后都还得落到“各有命数”上。
其实,家族里的争斗、兄弟间的小心思,这些事过去三百年没变——你要问最后谁赢了,谁亏了,谁是真命天子?可能只有比旁人多留了一个好名字,多留下一个能干儿孙,才算不虚此生。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