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啊……
以初中生的水平,一般都是看原版的了,我记得我家的新的三国演义是金盾出版社的(我的意思是新买的书)老的三国演义(就是买的早的,75年买的)的出版社现在早就没有了,不过老的三国演义注释非常好。
现在就只有金盾出版社的比较好了,注释也很得当。
三国演义第310回至第320回主要讲述的是,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北伐中原,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针锋相对,魏蜀两国交战互有胜负,司马懿闭门不战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骗到上方谷,准备用火攻,司马懿中计赶到上方谷,诸葛亮封住谷口火烧上方谷,眼看司马父子就要葬身火海,突然下了大雨,把火给扑灭司马懿就死里逃生。
要想了解评书和原著的区别,必须明白什么是评书,什么是原著.
原著是指作者本人所写的书.里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事件.没有经过别人的修改或翻译.
而评书,只是对原著的评议,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比如:《三国演义》原著是罗贯中,是文言文,白话写的.
评书的真正的意思是:(如下)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单田芳、田连元、李庆良等。
要想了解评书和原著的区别,必须明白什么是评书,什么是原著.
原著是指作者本人所写的书.里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事件.没有经过别人的修改或翻译.
而评书,只是对原著的评议,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比如:《三国演义》原著是罗贯中,是文言文,白话写的.
评书的真正的意思是:(如下)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单田芳、田连元、李庆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