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奇案:一桩由“阴司状”破获的阳间谜案(民间故事)

《包公奇案:一桩由“阴司状”破获的阳间谜案》

开封府的暮鼓刚刚敲响,一个浑身湿透的更夫却撞响了鸣冤鼓。包拯正要退堂,见来者面色青白如鬼,当即重整袍袖升堂问案。更夫颤巍巍呈上一份浸水的状纸——竟是昨夜溺毙的秀才张生,从阴司递来的诉状!


鬼魂鸣冤 墨迹浮水

庆历三年初夏,汴河突发大水,书生张生赴考途中坠河身亡。三日后更夫巡夜,忽见河面浮起竹筒,内藏油布包裹的状纸,墨迹遇水竟显血色:“学生张生枉死,求青天明断!”

王朝马汉查验尸身回报:“确系溺亡,唯右手紧握成拳。”包拯亲赴验尸,以艾草熏蒸死者拳掌,竟见指缝残留青紫色丝线——正是汴京最大绸缎庄“云锦阁”特供的苏杭双经缎。

缎纹索凶 茶香现形

云锦阁掌柜战战兢兢呈上账册:全汴京购此缎者不过二十七户,包括宰相府、枢密院使家……乃至城南新科进士李瑜。包拯闻报沉吟:“可是三日前中榜的李进士?”忽命人速查张生遗物。

果然在书篋夹层找出绝笔信:原来张生与李瑜乃同乡挚友,共赴汴京途中曾救下落水的谏议大夫之女。小姐暗中许配婚约,赠双经缎香囊为信物——而如今李瑜竟持香囊认亲,独占婚约!

阴阳对质 茶楼奇审

包拯假借贺喜之名宴请李瑜,席间突取香囊问:“此物针脚可是‘旋针绣’?”李瑜脱口:“正是小姐独创……”话音未落,包拯掷杯为号,屏风后转出戴帷帽的女子——竟是那日被打捞上岸的“张生尸身”!

原来包拯早疑死状:溺亡者岂能从容封筒投书?遂暗令公孙策以草药假作尸斑,实则张生被救后藏身府衙。真凶李瑜见“鬼魂”索命,当场瘫软招供:那夜他骗张生至汴河桥头,抢夺香囊时将其推落水中。

青天断案 三盏明灯

惊堂木响彻开封府:
“一判李瑜夺友功名,发配琼州;
二判张生冤情得雪,续娶良缘;
三判云锦阁主献缎千匹,裁作‘申冤幡’悬于汴河桥——自此凡有冤情者,投帛入水,三日必达府衙!”

此案后汴京盛传:包公堂前有三盏灯,阳灯照人间,阴灯通九幽,心灯辨忠奸。就连仁宗皇帝也笑问:“包卿果真能收阴司状?”包拯正色答:“陛下,冤气升腾处,阴阳自相通。臣不过借鬼神之说,破胆怯之徒心防耳。”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