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爱哭的男人,运气不会太差_爱哭的男人性格分析

三国时代,风云万变,英雄辈出。


魏蜀吴三分天下,各君主各自称雄。


如果说曹操是占了天子之利,孙权是占了地理之利,那么刘备的崛起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段传奇。


驰骋乱世的豪杰,或勇猛刚烈如项羽,或雄才大略如始皇,或奸诈狠辣如曹操。


在很多人眼中,天下枭雄,莫过于此。


以英勇立足,用头脑上位,再凭铁腕创造辉煌。


但却有一人并非如此。


那人,叫刘备。


说来好笑,在众人眼里,刘备智勇皆不及对手,但他最终却三分天下有其一。


因为,他有一招杀手锏——会哭。


有人戏言,刘备的江山不靠智,不靠勇,唯靠哭。


毛宗岗也曾说道:“先主从来善哭。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


可见,刘备的哭,不止是感情的流露,更是一种高明的谋略。



哭来人心:

唯有真情,能得人心


“哭”虽然是一项人人都会的技能,但所达到的效果却要看使用者的本领。


会哭的人,哭得深入人心,哭得恰到火候,能哭出自己想要看到的效果;


不会哭的人即使哭得死去活来,也毫无用处,反而会被贴上“懦夫”的标签。


当然,刘备不仅会哭,而且“善哭”。


试看上下五千年历史,除了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外,何曾有人哭的似刘备这样轰轰烈烈?


襄阳一哭,情真意切,城内万民追随;


汉津一哭,悲痛哀绝,得尽荆襄人心。


建安十二年冬,曹操挥军南下,突袭荆州。


州牧刘表病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此时的荆州危如累卵。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刘备不愿独逃,而是选择携满城百姓,一同渡江赶往襄阳避难。


百姓扶老携幼,仓皇离乡,两岸之人痛哭不止,人人心中一片悲凉。


刘备站在船上望着此情此景,悲痛不已,他不由得大哭道:

“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说罢,竟要转身投江自尽!


身旁之人赶忙抱住他,劝他当以大业为重,莫要轻生。


刘备虽然没死成,但他如此举动,却使得身边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都痛哭起来。


对于刘备的大哭轻生,他们没有生出任何轻视之意,反而感动不已。


因为刘备此刻的哭,不是懦弱,不是害怕,而是感百姓所感,痛百姓所痛。


百姓流离,他有切肤之感,百姓茫然,他亦无助彷徨。


刘备的泪,是仁者之泪,每一滴都足以聚拢人心。


当刘备率领着众多百姓赶到襄阳的时候,却发现襄阳城门紧闭。


于是他站在城门前,大喊刘琮,希望能给身后的百姓一个安身之处。


只可惜,此时的刘琮早已决心投降曹操、保全自己,至于百姓的死活,又与他何干?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如此荆州便唾手可得。


当时的刘备抬头望天,悲泣道:“吾不忍也”。


他不是不知道荆州的重要性,只是,他不忍乘人之危。


于是,在这兵荒马乱之中,他毅然带着十余万民众渡江南走。


看着十万百姓因自己而受难,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刘备再一次流下了英雄泪。


后有追兵,前有大江,生死存亡只在一线之间。


手下都劝他舍弃百姓,先行离去。


但刘备却拒绝了。


只见他仰天悲泣,说出了感人至深的一句话: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誓死也不忍抛弃百姓,百姓誓死也要追随刘备。


在荆襄百姓心中,眼前这个动辄流泪的男子,才是举世无双的真英雄,才是心怀百姓的仁者。


所以,他们选择追随,即便前路生死难测,依旧不离不弃。


《礼记》中说:“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刘备便是这样的人。


他会流泪,会无奈,会悲伤,却绝不会违背本心。


他的泪化成了仁善的引子,引来了万人追随,也引来了民心所向。



哭来人才:

留住人才,先要留住他的心


若说刘备的一生是一幅气吞山河的画,那诸葛亮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顾茅庐的故事妇孺皆知,但大家或许不知,诸葛亮其实也是被刘备哭出隆中的。


刘备帐中原有一军师,名徐庶,是个典型的大孝子。


徐庶曾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也因此受到曹操的关注。


为了招揽徐庶,曹操派人接走了徐庶的母亲。


无可奈何之下,徐庶只能离开刘备,前去曹营寻母。


在为徐庶送行之时,刘备没有不甘,也没有恼怒,他只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即便徐庶已经走远了,他还是依依不舍、“凝泪而望”。


徐庶彻底被他的深情厚义打动了,于是行到中途又折了回来,将诸葛亮举荐给了刘备。


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普通君臣,刘备却能很快地走入臣子的心。


他的泪,滴滴都淌在了徐庶的脆弱之处——转身不被记恨,离去仍得真心。


刘备一哭,让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一哭,让孔明一生扶汉室。


正如毛宗岗所说:

“请诸葛亮,则哭而请之,不哭则亮安得有出山之心?”


其实不止是诸葛亮,就连赵云,也是刘备哭来的。


刘备初见赵子龙时,是在公孙瓒处。


当时,公孙瓒被袁绍围困,刘备领兵前来救援。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赵云,并相处融洽。


临分别时,刘备更是“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这给赵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又经过几次见面,二人感情也越来越亲密。


每次离开,皆是洒泪而别;每次流泪,都深深触动着赵云的心,使得赵云对他死心塌地。


后来,赵云几经周折,终于入了刘备麾下,并发自肺腑地说道:

“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也。”


冯梦龙曾说:“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于赵云而言,刘备不仅是值得自己肝脑涂地的伯乐,更是生死不弃的知心人。


也正因刘备哭得挚诚,才使得诸葛亮与赵云等人为他奉上了自己最宝贵的赤诚与忠心。


刘备之哭,哭来的并不只是一个个能人异士,还有一颗颗真诚热烈的心。



哭来生机:

三十六计,哭为上计


刘备不但因哭谋人,还能因哭保己,他曾多次凭借高超的“哭技”化解危机。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东吴借荆州以作为立足之地,而且打算来个“有借不还”。


有一次,周瑜派鲁肃前来讨要荆州。


这让刘备很发愁,不还吧,会得罪江东,而且道理上也说不过去;


还吧,这到口的肉又怎么舍得吐出去呢?


于是,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个主意:

“若是鲁肃提起荆州事,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切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就连诸葛亮都知道刘备“善哭”,所以投其所好,制定了这一条“妙计”。


结果,鲁肃刚一问起荆州事,刘备就悲伤地哭了起来。


刘备一哭,鲁肃倒慌了,他连忙问起因由。


诸葛亮回答说:

“当初我主借荆州时,本想取得西川便还。
但仔细想来,益州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血脉相连啊,若要兴兵去攻打他,实在不忍心;
若要不去,还了荆州,何处安身呢?
若不还,面上又不好看。
事处两难,因此痛哭。”


提及此事,又触及刘备衷肠,只见他越发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起来。


鲁肃一听,早忘了此行目的是要回荆州,反而来劝解刘备,叫他不必担忧,等以后寻得安身之所再谈。


以情动人的法子固然有效,但这“哭”也有刚柔之分。


对于鲁肃要荆州,刘备用的是强烈的哭,而当日过江东、迎娶孙夫人之时,刘备却是用温柔的哭来化解危机的。


为夺取荆州,周瑜设下美人计,以结亲之名骗刘备过江。


在宴席上,孙权埋下伏兵,准备一举拿下刘备。


刘备一早便猜到事有不妥,此时更是危机四伏。


于是在宴席上,刘备跪于吴国太席前,一边抽泣着,一边痛诉衷肠。


这一番抽泣,深深打动了吴国太的心,让她认可了这个准女婿,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来,刘备欲逃回荆州时,又在孙夫人面前“暗暗垂泪”,大诉了一场苦,引得孙夫人同情。


最终,在吴国太与孙夫人的帮助下,刘备安全逃回荆州。


穷途末路之处,以巧力化重击,才是最佳选择。


这一次,刘备的眼泪,成了他逃出生天的法门。



真实的刘皇叔,永远的昭烈帝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哭”克敌制胜,以“哭”成就大业。


但在历史上,刘备却并非是这样一个哭包形象。


而是一个刚强睿智的真豪杰,其谥号“昭烈”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昭者,明也;烈者,刚也。


明智而又刚勇,这便是真实的刘备。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与其“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并称之为“天下英雄”;


他去投奔袁绍,袁绍连忙遣将道路奉迎,亲自到邺城以外二百里处迎接;


他去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甚至连荆州豪杰都偷偷向刘备靠拢了。


朋友的尊重,敌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诸侯的尊重,这足以说明:


刘备,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而这样的人,又怎会是一个“动辄流泪”的哭包呢?


其实,刘备的江山不是哭来的,而是靠着他“败而不馁”的精神和“仁德处世”的原则,一步步打拼出来的。


这才是刘备的雄才伟略,这才是真正的昭烈帝!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