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初即位执掌大秦,面对列国纷争的局面,颁布诏令寻求强秦之策,并许诺“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受封于商,是为商鞅。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求贤令。

无独有偶,五百余年后,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也颁布了一道诏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是更加著名的一道求贤令,短短百余字,曹操运用了数个典故,请求世人为自己推荐贤才,而且非常明确的告诉世人自己“唯才是举”。所以后世之人在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这个标签也始终在打在曹操头上,是肯定曹操行为的一个重要论据支撑。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曹操颁布了这一诏令呢?

一、选官制度的奔溃

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主导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学在朝堂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治国方面,董仲舒推崇“以德治国”,建立了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孝廉、茂才(即秀才,后避刘秀讳改茂才)。茂才是孝廉中的佼佼者,所以察举制的基础是孝廉。所谓孝廉,即孝敬父母,廉洁公正,这是以德治国的选官制度的主要表现。

举孝廉是郡国地方长官的主要职责之一,担负着为大汉培养人才的重任,“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后汉书·百官志》),也就是说,以大汉巅峰时期不足六千万的人口数,每年产生的孝廉不过二三十人。郡国长官如何在这二十万人中找出谁符合这个条件并举荐上去?只能靠当事人的名声。名声越大,越有机会被知晓,才有机会进入大汉统治阶级。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机会,想要名声远扬,需要的不仅仅是孝道、廉洁,如果不是特别突出能感动别人,谁会愿意为一个不相识的人去扬名。想要扬名,就必须与人结交,耗费财力物力,显然,对贫寒之家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察举制建立之初,或许能公正的选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世家门阀逐渐形成,在地方形成垄断,再想要察举出贫寒之家的人根本不可能,即便有,也是与世家豪强有关联,或者是被推举出来典型,以证明察举制度的公正性。

光武中兴,是靠着地方豪强的支持,自此以后,世家在大汉落地生根,再不复当初大规模迁徙豪强以戍陵邑的壮举。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登基,宦官、外戚相继弄权,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急剧下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所谓的察举权力完全被地方世族豪强垄断,如袁术,出身“四世三公”家族,少年时名声很差,却被举孝廉。诸侯割据局面形成后,更是完全失控,如孙权,十五岁时就被举孝廉,当时的吴郡太守是朱治,孙坚的旧部,而此时江东掌控在孙策手中。

可以说黄巾起义后,察举制已经是名存实亡,曹操平定北方后,深感人才不足,所以重新制定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迫在眉睫。最终,他颁布了求贤令,“唯才是举”,不计德行。

二、社会风气的变革需求

东汉中后期,随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士大夫的抱负无法施展,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太学为中心的“清议”风气,以期通过臧否时政、品评人物来影响时局,如汝南许劭兄弟的月旦评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但最终未能如愿,以致部分人更加消极,逐渐向着“清谈”方向转变。

不同于“清议”,清谈于时局无益,而是士大夫养望的一种手段,通过玄学的辩论来提高自己的名望,进而谋求出仕为官。其始于东汉晚期,魏晋时期达到巅峰。建安十五年,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是最大的诸侯,占据了最广的地域,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任用实干型人才,所以颁布求贤令,广纳贤才,以期推进社会风气的变革。

三、解决现实问题需要

大汉选官制度早已奔溃,但直到建安十五年,曹操才颁布求贤令。

不是曹操不想早点执行,而是现实让他无从选择。

曹操的出身不好,宦官之后,天然就被排斥在世家之外,所以曹操起兵之初,除了一众亲族的支持,就只有陈留卫兹倾囊相助,基本上世家之人都押注到袁绍、袁术兄弟身上。所以起兵之初曹操的势力很弱小,又经过战败,最终带着千余残兵驻扎河内休养。

直到初平二年(191年),东郡为黑山贼攻破,袁绍以曹操为东郡太守,经过两年浴血奋战,曹操这才夺取东郡,有了立足之基。初平三年,刘岱败亡后,又被推举为兖州牧,击败黄巾后“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才逐渐强大起来。

但实力的增长,并不代表就被世家认可,所以曹操在兖州大开杀戒,杀了边让等一众兖州名士,所以后来以陈宫、张邈为首的兖州世家背弃了曹操,迎吕布入兖州,差点就颠覆了曹操集团。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于许昌,占据大义之后,这才发展起来,讨吕布、灭袁术、降张绣……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中原、河北之地,此时已经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直到此时,曹操才掌控了北方世族的命脉。

但这并不代表着世家就能完全为曹操所用,附于大汉江山吸血数百年,世家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是那个诸侯能强行命令的,就算明面上服从,暗中拖后腿的事也屡见不鲜。这年秋天,曹操南征刘表,冬天赤壁之战爆发,没失去北方世族的支持的曹操,被南方世族联合刘备、孙权狙击,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再之后,围绕荆州三方角力,谁也无法获得胜利,加上后方不稳,曹操不得不暂时转移重心,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成形。

为了能统一天下,曹操不得不求贤于野,颁布“唯才是举”诏令。因为到此时,曹操与世家之间走的愈来愈远。

尽管一开始世家支持的是袁绍、袁术,但并不是说曹操就没有世家的支持者。如荀彧、荀攸,都是很早就开始追随曹操的。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这是事实无可辩驳。

在袁术、袁绍相继败亡后,北方世族已经没有了选择,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要支持曹操——哪怕只是明面上。

实力雄厚的大汉世族,支持一方诸侯,为的是自己的利益,是自己能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显然,对于以武起家的枭雄曹操来说,这是无法忍受。所以在曹操的政权中,除却最早支持他的荀彧、荀攸,几乎没有身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如果有,那也是空有名头而无法掌握实权。

所以一直以来,曹操都是大力提拔寒门子弟,他的那些后世闻名的手下,郭嘉、贾诩出身寒门,程昱被视为酷吏,五子良将、许褚、典韦、臧霸、庞德等全都出身不佳,大概也就李典算得上地方豪强。所以,曹操一直都在重用寒门子弟,但为了团结世族,防止内部分裂,只用而不说。而世族出身的崔琰、孔融等,后来都被曹操借故诛杀。

但是,随着势力的增长,曹操的野心也逐渐增长。建安十三年,在曹操的谋划下,废三公,置丞相,不久后,曹操出任其职,进一步独揽大权。

这导致曹操和以荀彧为首的世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曹操需要的人才,是能完全听命于他的,是执行者的角色,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世家有自己的诉求,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于是乎,失去了北方世族的支持,曹操南征失败,灰溜溜从荆州折返。

他终于彻底明白了世家的本性,于是不再有期盼,但屈服也是不可能的,从起兵之初到权倾天下,他经历了太多的艰险,这只是其中之一。

于是,在消弭了赤壁失败的影响、稳固了北方的统治之后,建安十五年,曹操终于颁布诏令,“唯才是举”,向天下寒门广纳贤才。

是的,求贤令的主要面对的就是寒门,因为世家子弟无需如此,只要愿意出仕,就不愁无人举荐。

曹操广纳贤才,一方面是为了打破世家对选官制度的垄断,以此来逼迫世家妥协;另一方面也是想要以此推动自己统治地区的发展,为统一天下积蓄力量。

四、求贤令的效果

求贤令历来被史学家看作曹操“唯才是举”的重要佐证,但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不得而知,史料中没有记载求贤令颁布后,曹操又招募了那些人才。

但可以想象,以曹操的为人,既然选择了公开与世家之间的裂痕,肯定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自求贤令颁布到曹操去世的十年间,在没有世族的配合下,曹操的实力是一直在增强着的,所以曹丕才能在结果魏国权柄之后就立即逼迫汉献帝禅让,可见这十年中,求贤令对曹操政权的稳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求贤令的影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改元,在陈群的建议下,逐渐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是曹操“唯才是举”的进一步拓展。但曹丕之后的魏国皇帝,没有曹操的雄才伟略,这一制度逐渐沦为世家大族把控朝政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九品中正制从法律上为世家门阀垄断官职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司马氏在世族的支持下代魏以来三百年间,这种制度逐渐发展壮大,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但是,求贤令却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选拔人才的思路,这才有了后来的科举制。隋唐时庶族地主兴起,科举选官盛行以后,才逐渐打破世家操纵管制的局面,实现了“唯才是举”。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