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真正心系汉室的人只有三个,魏蜀吴各有一个,他们是谁

三国时候,那比电视剧还复杂的人情世故。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到底是谁在撑着这面已经破了洞的旗帜?你说曹操吧,嘴上忠心耿耿,最后硬是拐了个弯,留了个“汉贼”的恶名。可在那些真正死心塌地想着汉室的人里,魏、蜀、吴还真各有一个。你没觉得,这里面多少有点人生的讽刺——忠心未必能成事,最后都是一场空。

先说曹操那边的荀彧。这人啊,如果活在今天,上班肯定是公司最被信赖的,那种能理事不谋私的人。出身名门望族,头脑清楚,心眼明亮,还挺会团结人。他最早没去曹营,是袁绍先想拉拢他。袁绍那人嘛,架子是摆得大的,可荀彧一琢磨他老是优柔寡断、搞大事没魄力,果断摇头,换了阵营。投奔曹操,算是看对了人吧,至少最初的曹操,确实还在喊“匡扶汉室”,一句“我祖上世代蒙汉朝恩惠”,有点家国情怀那味。

有人说,荀彧是一眼看穿本质的那种人。他跟了曹操,不单给了曹操情报战术,还把一堆士族精英都拢到一块,这人才的水涨船高,帮着曹操一步一步从乱世小诸侯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大佬。但这事做着做着,有些风向就变了。谁还记得汉献帝那时候?软趴趴一团,几乎跟玩泥巴的小孩没两样,怎么折腾都蔫。

荀彧虽然帮着曹操把汉献帝从流浪状态弄回许昌,表面上看,延续了汉朝的气数。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说得太直白——就像明明尊重你,却天天管着你,哪里舒服得了。后来有一次,董昭等人按捺不住,给曹操出主意:说您该当魏公九锡了。曹操嘴上没立刻答应,其实心里在打算。可他心里也是有尺度的,知道荀彧是朝中最有分量的人,要办大事,还得看荀彧点头。

结果这一问,荀彧倒好,硬是不干,说这些虚名算啥,不必在乎。这个回答,不光是推了曹操一把,也是把自己的态度全亮出来了。从这一刻起,曹操都明白了:荀彧啊,你心里头就不是我曹家的天下,你是汉室的死忠。荀彧的底线很简单——你能替天行道,但天下姓刘不能变。人到一定位置,往往不是对错能决定全部,更多的是信念本身的拧巴劲儿。

其实,这种人啊怎么看都难得。可荀彧的路,也注定坎坷。最后,他跟曹操越来越有隔阂,那个时代太快,谁能跟得上谁的热血?荀彧少年时意气风发,到最后人情冷暖都尝遍,只能算得上是个“想守住边界”的理想主义者。

转头看看蜀汉那边。诸葛亮,谁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孔明。他的故事有点像老一辈人——明明条件够好,却偏要选那最难走的路。据说刘备能招到诸葛亮,是求了三次,大有“卧龙出山”的戏剧感。其实,诸葛亮瞅上刘备也不是光看他仁义——更看他跟汉室有亲,刘邦的后裔,名正言顺。

三国鼎立时,汉室气数已衰,天下风云变幻。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征战四方,诸葛亮一直在身后帮衬。直到最后,曹丕篡汉称帝,汉朝其实已经散了。诸葛亮劝刘备称帝——蜀汉,继续打汉室的旗号——这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找个安身立命的理由。

最让人心酸的,是诸葛亮明知道大势已去,还一遍遍北伐,死磕到底。哪怕刘禅不是个能手,诸葛亮还是死心塌地地辅佐。刘备临终时,给诸葛亮留了后路——“实在辅佐不下去,你可以自己做主”。多少人都觉得这是信任,但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诱惑?诸葛亮偏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不是空喊的,是日复一日的守候。

诸葛亮的能力,放在乱世里无疑是治国高手。他每次北伐,知道希望渺茫,却顶着压力坚持,怕自己走了之后,汉室的火种就彻底熄灭了。蜀汉虽弱,但他把这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等他离开后,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你说是他太执着,还是大势所趋?诸葛亮在乱世里像一个最后的守墓人,把希望交付给风雨。很多人喜欢神话他,其实他也有傲慢,也有微不足道的无能为力——但这些,才是让人佩服的地方。

再说东吴的孙坚。许多人以为东吴都是点儿小气的“鼠辈”,其实这帽子扣得有失公允。孙坚年轻时靠着战功,一路从小卒混成大将。你说他是精英还是老炮,全靠怎么理解。讨董卓时,别人都踩刹车、怕丢面子,孙坚偏偏冲在最前面。打进洛阳,第一件事不是砸黄金、抢美人,而是召集部下修墓祭祀,修补汉室陵寝。这要说心头没点情怀,谁信?

当然,孙坚也不是圣人。他手里捧着传国玉玺,心里估摸也有点自我膨胀。但这东西,在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是政治牌,也是救命稻草。他不敢交出去,说不定是怕袁术、袁绍拿到了直接篡汉。世道,就是这么难猜。最后因为玉玺,又添了多少祸事,孙坚也因此丢了性命。

但你要这么看,一生的忠烈,换来的却是后代割据称帝。孙家后来建了吴国,谁还会管曾经的忠心?换成别人,兴许也是同样的结局。历史的转弯,总是让人像喝了半杯凉茶——不痛快,不服气,却又无可奈何。

三国这场大戏,满地都是忠义和背叛,最后谁还记得汉室复兴,那只是一群人的执念。荀彧、诸葛亮、孙坚,他们各自撑着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看着天下一天天变得陌生。你说他们是理想主义,还是死心眼?都不是。或许他们不过是心里头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可惜,那一世的风雨,终究把人心都吹散了。汉朝的火苗,被三国的鼓号声遮蔽。只有史书里、野史里还偶尔提到:曾经有那么几个人,顶着乱世死撑老天子。

走到故事最后,我忽然想起一句老话:命里该绝的东西,狠心去扛,只会多生愁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小忠肝,就是人活一口气吧。谁会想到,下个“汉室”会是什么样?再过几百年,把这阵旗重新升起来,也未必是同样的人间风景。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