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购是不是原罪 揭露友盟三大尴尬现状

自2010年友盟成立后,一直定位于移动统计分析。直到2013年,友盟被阿里巴巴收购,并于10月份举行发布会,正式推出“一站式解决方案”。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在友盟成立初期,接入友盟sdk的开发者很少,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呈现翻倍式的增长。统计误差、刷量、漏洞等问题便接踵而来。但友盟并没有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来解决这些影响数据统计准确度的根本问题。

面对刷量应对不力

在友盟官方论坛上,有大量用户反映统计结果中会计入模拟器的问题,官方也给出了“模拟器会被统计到”的答复。事实证明友盟统计中无法分辨激活来自真实用户还是模拟器,无论这是用户自己正常的测试还是刷量公司的刷量行为。

如果开发者与渠道是通过计算下载量或激活量的方式来计算付费,那么被模拟器恶意刷量的开发者会白白损失大量的推广费用,同时根据数据制定的运营计划也无法顺利实施。

鉴于刷量现象越来越严重,友盟被迫采取行动,在本月中旬向一家来自杭州的刷量公司发出律师函。虽然看似友盟正在积极的解决问题,但只要百度搜索一下“友盟刷量”,就会得到上千条结果,大大小小的刷量公司不胜枚举。友盟真正需要做的是加强自己的技术实力,通过技术手段拦截假量,而不是单纯的靠起诉打击刷量公司。

甚至已经有用户明确表态,如果友盟没有办法解决刷量的问题,将会考虑换一家统计公司。

数据统计存在误差

除了外在的假量影响之外,友盟统计本身的算法也存在多种问题,进一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用户本次的使用数据(包含自定义事件、错误信息、时长、页面等使用中产生的数据)是在app下一次启动时才会上传。这种上传方式对于频繁使用的app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那些启动间隔比较长的app会产生很严重的滞后,比如同步助手、高铁管家、网银等等。这会导致判断用户行为和判定真实设备数据无法相互印证。开发者在发布升级之后可能要经过数天甚至数周才能获得新版本的用户使用数据。

另外,友盟的页面访问路径是抽样数据,仅统计全部样本的3%。对于用户数量小的开发者,不是页面数据不准,就是干脆没有数据。

在渠道统计上,友盟的规则是“每台设备只记录每个应用初始安装渠道”,这个规则显然是为了应对渠道刷量而制定的,但是并没有特别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这个规则,会导致大量的真实下载和激活量被屏蔽掉。

漏洞泄露用户隐私

更严重的是后台漏洞导致的用户隐私泄露。自从2013年友盟被阿里巴巴收购以来,短短两年时间里曝出12条漏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造成用户隐私泄露,例如今年4月的友盟大数据平台主战敏感信息泄露,影响范围达42万款应用。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在获知漏洞的存在后友盟并没有全部修补好,而是选择性的忽略掉了一部分,置用户隐私数据于不顾,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中。

应对刷量措施不力、自身统计算法存在种种问题、明知有漏洞而不尽快修补,如今我们很难从被阿里收购的友盟身上找到最初那个积极进取的公司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问题、漏洞一大堆却撒手不管。到底是因为背靠大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还是迫于压力急于拓展业务线,而难以顾及周全,恐怕只有友盟自己知道。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