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际,“成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则与考试成绩有关的胶东历史知识。
就近些年的高考成绩而言,胶东半岛(胶莱河以东)毫无疑问是山东省的教育高地。但在明清时期,情况却并非如此。彼时,山东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在西不在东、在陆不在海,胶莱河以东虽然也有若干科举大县和名门望族(如莱阳县和福山古现王氏等),但总体成绩难言突出。其中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从明初至清末,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当地没有考取一名文状元(宋代曾有,但年代过于久远)。
在明清时期,“胶莱河以东”为登州和莱州二府辖区。本文之所以将地域范围限定为“胶莱河以东”,而不是“登莱二府”,主要是因为:莱州府辖下的潍县在胶莱河以西,清代曾出过两位状元。换言之,称“胶莱河以东明清无文状元”则可,称“登莱二府明清无文状元”则谬。
查诸史籍,明清两代,胶莱河以东州县在科举上的最好成绩为“榜眼”,即殿试一甲第二名。取得这一成绩的人是来自黄县的贾桢,时间为清道光六年(1826年)。
此信息在《清实录》和《清史稿》中均有记载。其中,《清史稿》叙述较简,只称:“桢,道光六年一甲二名进士。”而《清实录》描写稍详,称:“(道光六年夏四月)丙子,上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朱昌颐、贾桢、帅方蔚三人进士及第。”由此可见,当年在殿试中力压贾桢的人,名叫朱昌颐。
朱昌颐,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浙江海盐县人,著有《鹤天鲸海焚余稿》。坊间相传,他之所以能被钦选为状元,除了有扎实的学问功底之外,其遒劲的书法功力也是一大加分项了。
此一时,彼一时。朱昌颐虽然在殿试中压过贾桢一头,但就仕途生涯而言,后者却远比状元要成功。根据史料记载,朱昌颐后来只做到了吏科给事中(五品),而贾桢则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前后反差,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一,状元虽然在荣誉上更胜一筹,但在仕途起点上比榜眼并无多少优势。根据《大清会典》记载,进士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名、三名(榜眼、探花)授编修。而修撰为从六品,编修为正七品,彼此差别并不大。
其二,朱昌颐虽为状元,但在朝中并无人脉(至少其近亲属并无显宦);而贾桢则根正苗红,其父贾允升为乾隆六十年进士,先入翰林院,后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二品)。大树底下好乘凉,贾桢的官运亨通,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清史稿》的记载来看,在道光二十一年,贾桢就已经坐上了侍郎的位置。而这距离他进士及第只过了十五年的时间。六年之后(道光二十七年),他又被提拔为左都御史、礼部尚书。进入咸丰朝之后,贾桢圣眷不衰,先后担任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此后他除了丁忧期间之外,始终身居高位,一直到同治七年,才致仕退休。
同治十三年,贾桢去世。清廷下令依大学士例赐恤,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这位当年的榜眼,身后亦称得上是相当风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