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重压下,我借《金瓶梅》喘口气

每天清晨来父母家,我都会做一场漫长的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要轻松,要平和,要做个合格的女儿。

今天给母亲买了她爱吃的沃柑,她吃得十分爽快顺利。中午包的她曾爱吃的茴香馅儿包子。可餐桌前,她又变回了熟悉的模样——饭菜含在嘴里,不嚼不咽,任你怎么哄劝她都面无表情,视若无物。六月十四号她因为拒食住院,做了各项检查没找出具体原因,输了十天液,出院后就吃饭了。现在还没到一个月时间她又开始“作妖儿”“吊猴儿”不吃饭了。她不说话不理人我能容忍;她尿裤子尿床我不嫌烦;给她抠屎端尿我不在意,而她动不动就“选择性”拒食,让人着急愤怒无语。没有器质性的病变,查不出心理精神的障碍,好像只有折磨人的“恶意”。在日复一日的拉扯中让我的愤怒与无力。

我的眼睛去年患上了脉络膜新生血管病,早已无法工作,没了收入来源,每次治疗眼球注射,却要花费不菲。这三年多的时间被困在父母家,守着两位八旬老人,衰老,疾病让我压抑窒息。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罅隙里,我找到了《金瓶梅》,写出读《金瓶梅》的系列文字。

说是“读”,其实是“听”。看纸质书太困难成奢侈,我便一遍遍地听有声书,反复琢磨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那些关于人性复杂的洞察,关于命运无常的感慨,竟与当下的处境隐隐呼应。

我把《金瓶梅》的读后感当作精神的浮木,是我在生活泥沼里找到的唯一透气口。带着饮鸩止渴的沉迷,眼睛复发视力下降的恐惧,每一篇都是忍着不适、挤着时间攒出来的,先口述下来,再修正整理成像样的文字——这过程像在沙里淘金,每一个字都裹着眼睛的疼、时间的碎。

发在平台上,从没想过要什么热闹。不过是觉得,这些从《金瓶梅》里嚼出的滋味,总该有同好能懂。比起家长里短的琐碎,这些文字至少能让我暂时藏起生活的狼狈,维持一点“文学爱好者”的体面。可对着这些文字,我比谁都清楚,这不是装,是挣扎——在亲情的枷锁里、在生活的重负下,我总得抓住点什么,才能不被彻底拖垮。无人问津也好,流量寥寥也罢,毕竟是自己的心血,像在荒地里种的花,哪怕只开给自己看,也算是点念想。

可连这点念想都被人糟践。今天发现自己原创的文字被人改写洗稿,当成新的东西推出去——那些被揉碎了的思考、忍着疼敲下的字,就这么被轻飘飘地偷了去。说不愤怒是假的,就像自己养的花被人掐了,还插在别人的花瓶里炫耀。

我知道,写《金瓶梅》的人很多,见解深浅不一,但每一份认真的思考都该被尊重。如果你也在读这本书,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感悟,欢迎来我的主页看看,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哪怕只是几句简单的留言,对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

也想对那些“文抄公”“文洗公”说一句:文字不易,尤其是在生活的重压下挤出的思考,更藏着旁人看不见的挣扎。或许你需要流量,需要内容,但请手下留情,别让这份本就艰难的坚持,再蒙一层灰翳。

生活的苦或许一时难改,但至少在谈论《金瓶梅》的片刻,我们可以暂时卸下重负,在文字里寻一份共鸣。同好相重,是对这份微小坚持最大的温柔。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