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刚过头七,小姨就把表姐夫的照片摆到我家餐桌上,说“你俩年纪差不多,干脆过到一块去,省得孩子缺妈”。
那一瞬间,饭桌的排骨汤都在冒凉气。
听起来像段子,可它真发生在广州天河。
表姐留下一个三岁半的女儿,小姨的逻辑很简单: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人续弦最放心。
至于我愿不愿意,好像不在讨论范围。
类似的神操作,谁身边没几桩?
有人被勒令辞职去照顾中风伯父,理由是“你反正没结婚,时间最不值钱”。
还有人被同学拉去担保网贷,对方一句“咱俩穿一条裤子长大”就把二十万债务甩过来。
最离谱的是前男友,分手两年突然发来欠条截图,说“帮我还完,咱俩还能重新开始”。
这些要求的共同配方:亲情牌+道德绑架+模糊边界。
它们不讨论代价,只强调“你应该”。
一旦拒绝,大帽子马上扣过来:自私、白眼狼、忘本。
怎么办?
把“我应该”翻译成“我愿意”再回答。
愿意就谈条件:照顾伯父可以,请其他子女平摊护工费;借钱可以,写借条拍视频留证据。
不愿意就直接说“不”,别用“我再想想”拖延,那只会给对方二次进攻的窗口。
有人担心撕破脸。
其实90%的荒唐要求,第一次拒绝就终止了。
剩下的10%,拉黑后世界更清净。
亲戚不是股东,没权力投票你的人生。
下次再遇到餐桌逼婚,把汤勺放下,认真问一句:“小姨,你愿意替我谈恋爱、生孩子、过一辈子吗?”
她要是愣住,你就安心喝汤。